9/15/2018

2018 吴称谋诗词对联选(一)


《戊戌之鸣》  


03/02/2018


好雨知时节,普天万物欣;

戊戌两甲子,故国鸡又鸣。  





《虞美人﹒开局定鼎》    05/08/2019


   四个伟大何时了,思想有多少?

慈禧垂帘毛还魂,故国造神几度起狂潮。

一尊论调今又闹,独裁不害臊。

戊戌脉动玄又妙,终迎开局定鼎宪政肇。




九一三随想》   09/13/2018

文攻武卫造神忙,一朝钦封并肩王。
夺权图谋家天下,闹腾神州太癫狂。
问鼎逐鹿死谁手,折戟沉沙漠北亡。
文革破产无赢家,毛死江囚举国欢!

世上最成功的忽悠:

把人变的猪狗不如,有人还能对他感恩戴德!
将人弄的家破人亡,有人竟能对他怀念歌颂!


老百姓是一群🐁小白鼠,不明真相!不识真容,就如《西游记》里糊涂的唐僧师徒,进入小雷音寺内,见佛就拜,结果没想到,拜的是一窝要吸其血,吃其肉的妖孽……
今日特送对联一副:(陈焯)09/09/2018

  横批:毛病未除 

死早十年天有眼,活多三秋地无皮。

        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评选出造成人类死亡人数最多的十个历史人物,排名第一的是毛。只有客观准确地评价毛,卸下历史包袱,消除败坏影响,社会才能迈向和谐与良善。
       时间可以淡忘痛苦,消除记忆,却无法淡化罪恶,解开因果。只有全民反思、忏悔,中华民族才能跨越历史的这道坎,从而健康地走向未来.....



日出》  09/06/2018

飞临北极圈,跨越西半球。
金光耀天际,寒星冷月休。
火球一点动,沉陆万物苏。
九天外美景,晨曦伴人游。



《秋月夜》


日复一日思乡情,年复一年团圆节;
寰宇视频一瞬间,海天闲聊秋月夜。
故乡不再梦里寻,天涯咫尺勿相隔;
诗人何需借酒愁,相视笑语心意惬。




《早春》

乌龟石上一字排,晒晒暖阳乐舒怀;

 大雁戏水消寂寞,春吐枝头绿芽开。  



《西江月· 河堤漫步》

鹰翔鹊鸣鱼跃,鹿惊草动兔藏。
烟波浩渺风帆现,渔人垂钓悠闲。
一抹烟黛印天,晚霞接引长庚。
湿地芦苇沼泽边,万物祥和一片。



丑陋的刘延东

《丑陋的刘延东 —— 官本位

人五人六一官帽,翩翩巡游存丑照;

权力傲慢真可耻,何时还得尊师道。


《天鹅戏水》

月映湖中白光粼,天鹅三两结伴行;

无忧泛水波澜起,淼淼源自一同心。


《湖心逍遥》

荡漾碧波上,远眺白云山;
湖面一点动,鸟儿脆音传。
俗事抛九霄,此时空心房;
清净无旁骛,窥覲天地宽。




《昆山案》

公平正义民渴望,满屏尽是昆山案;
莫道百姓多孬种,只盼司法有公断。
法治天下匡正道,摈弃苛政人权倡,
唤起公民仁义勇,何愁家国会生乱。


《纪念刘晓波挽联》


求民主自由,起草零八宪章,因言获罪,诺委颁奖,空椅惊诧全世界;

宪政共和,倡导和平抗争,获奖遭嫉,囚笼致癌,身逝悲哭地球人。

9/07/2018

中国人为何不追求自由


刘支书
Image result for 中国人为什么对自由不感兴趣
中国人为何不追求自由

此处的自由是指言论自由、思想自由。
多数中国人在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仍然没有显示出对自由的兴趣。中国当然有自由主义者,也有反自由主义者,但更多的是旁观者,甚至连旁观者都不算,他们压根儿就没兴趣旁观,他们感兴趣的是挣钱、买房、买车,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人存在于亲人中、朋友中、同事中、学生中,放眼望去一望无际,他们才是中国的主流,他们的价值观构成了主流价值观。

思想自由,在中国人这里既不是日用品,也不是奢侈品,而是危险品。为什么中国人对安定富裕的生活的向往远远超过对自由的向往?如果单单归咎于长期的洗脑是缺乏说服力的。在台湾“太阳花”学运期间,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批评学生时说:“民主不能当饭吃”;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教授直截了当的说:“西方的民主自由不适合台湾”;香港占中事件,也有成龙、罗家英等演员出来批评学生,说把香港搞得“乌烟瘴气”;新加坡的李光耀的威权理论更是众所周知。你能说这些人都被洗脑了吗?

事实上,思想自由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首先是危险品。一方面,基于祸从口出古训。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统治一直对言论和思想实行残酷镇压,造成了中国人条件反射式的恐惧,以至于过去茶馆里都要贴上“莫谈国事”的警示语。而现实中动辄对异议人士以“寻幸姿势”罪名予以逮捕更是加剧了人们恐惧。另一方面,基于对思想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两千多年的愚民政策造就了中国人的接受性思维,其特点是懒惰,不愿意思考复杂事物,喜欢线性的、一元的和善恶对立的简单事物。因此,对这样的民众来说,思想自由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其感觉进退失据,如同溺水者失去了救生圈。清晰明确不容置疑的正统思想就是他们的救生圈,强化正统思想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独一无二的真理性就是把思想救生圈打造得又大又结实,人人都有安全感。既然有了思想的救生圈,那么离开救生圈的自由就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思想自由就成了废品。与其追求思想自由,不如追求财务自由,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另外,生活压力过大也是导致中国人对自由缺少兴趣的原因。追求自由是需要能量的,而中国人的能量大部分消耗在了繁重的工作和对个人未来的惶恐中,已经没有力气追求思想自由,下班后只想躺在沙发上象猪一样睡会儿。一旦精神头足了,又马上开始干活儿。而对处境优沃的权贵阶层来说,他们也不追求思想自由。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既得利益来自于非民主的体制,来自于对权力的垄断,思想自由会挑战他们喜欢的体制;另一方面,他们是暴发户,他们很多时候还沉湎在对物质的享受中,缺少西方上流社会对艺术和思想的品味。

为什么会有文艺复兴?首先是西方上流社会有对新艺术的追求,路易十四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本人从小就跳芭蕾,后来建造了凡尔赛宫和法兰西油画雕塑学院。国王个人对艺术的爱好决定了法国宫廷的趣味,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于欧洲。对艺术的追求必然导致对创作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呼唤。欧洲大陆自由的呼声不是来自于工人阶级,不是来自于贫民窟,而是来自于巴黎贵妇人的客厅。上流社会对艺术才华、睿智思想和独到见解的追捧,才催生出了伏尔泰、卢梭这些贵妇人客厅里的常客,才把启蒙思想传到巴黎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才传到无套裤汉们的家里。

从历史来看,如果一个族群的上层社会重视艺术和思想的价值,思想者就能得到鼓励,这样的社会把自由作为普世价值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毕竟上层社会的趣味将决定整个国家的趣味,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上层社会。古代中国的上层社会把艺术看作是声色犬马、玩物丧志一类的东西,皇帝如果重视绘画或者喜欢歌舞,那就是昏君,而主流以外的思想是洪水猛兽,不被欢迎;当代的中国的上层,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大多是农民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民的趣味。农民,是对思想自由最没有兴趣的一个群体。

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常常是体验过思想给自己带来了乐趣的人,体验越深,追求就越强烈。尼采说:“思想之美,是美中之美”,这句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体验过很多具象的美,却很少体验过抽象的美,更不用说沉醉其中。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常常也是个人趣味高度发展的人,而思想专制造就一种“同一性”。在“同一性”下,人的差异不见了,人的个性被放逐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了。而个别性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对一些人来说,是生活的意义。


中国文化尙同不尚异,经过两千多年的改造,这两类人已经很少。在当今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中国人拥有的是个性的外在和同质的内在。放眼四周,人们的衣着打扮千姿百态,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癖好,貌似很有个性,而一打量其精神层面,则原形毕露,人们长得一模一样,毫无个性,就连择偶的标准都高度雷同。

这样的族群怎么可能对自由感兴趣?

8/02/2018

一帶一路和三寶太監下西洋



嚴家祺:一帶一路和三寶太監下西洋

103
《鄭和下西洋》劇照

《鄭和下西洋》劇照



一帶一路由兩部分組成,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對中國來說,500多年前,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就是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小名馬三寶,十歲時接受宮刑而成為宦官,服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朱棣比馬三寶大十歲,後來讓馬三寶改名為鄭和。朱棣42歲時,當了皇帝,三年後,即1405年,派鄭和率領船隊向印度洋進行遠洋航行。當時中國人稱加里曼丹島以西為「西洋」,以東為「東洋」。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這就是現在說的「海上絲綢之路」。

哥倫布遠航發現美洲新大陸是在1492年,鄭和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早了八十七年。鄭和時代,中國是世界強國,GDP(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鄭和船隊有大船62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滿載瓷器、茶葉、鐵器、絲綢和金銀,浩浩蕩蕩向東南亞出發,雖然也從事貿易,但首要目的是政治性的,是為了宣揚中國的「國威」,向所到國家的國王賜送禮物,用今天中國常用的話來說,就是「大撒幣」,擴大明帝國在海外的政治影響。

哥倫布遠航的條件比鄭和差了許多。當時支持哥倫布遠航的西班牙王國,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國庫空虛,哥倫布的遠航經費不得不靠商人銀行家的支持,加上借貸後才勉強湊足。哥倫布的船隊遠小於鄭和,只有三艘,船員九十名,最大的船長度不及鄭和的五分之一。十五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與中國相比,國力小得多,屬於那個時代的「不發達國家」。當鄭和「大撒幣」散盡明帝國的財寶返回中國時,哥倫布首航歸來帶回的印第安人的黃金飾物的價值,就是他首航經費的一百七十倍。在哥倫布以後,首次實現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的水手們,在亞洲收購了大量丁香,到歐洲以成本一萬倍的價格售出了整船二十六噸丁香。1545-1560年間,西班牙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入的黃金有5500公斤、白銀25萬公斤。

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遠航回到中國,遠洋航行能力位居當時世界第一的中國,自己放棄了遠洋航行這一事業。1436年新登基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停止建造遠洋船艦。1511年葡萄牙人攻佔了馬六甲,隨即侵犯中國東南海岸,派艦炮轟廣州。中國皇帝的反應是,驅趕入侵者,同時實施海禁。1525年明朝政府下令沿海官員摧毀一切可以作遠航的中國本國大船,並逮捕中國這些船隻的水手。當中國自廢海權時,葡萄牙、西班牙這些早期西方殖民者卻在全世界竭力擴張自己的海權,建立海外殖民地。

21世紀的今日,「宇航員」是「未知世界探索者」的名稱,在十五世紀初,「航海者」與今日「宇航員」一樣,也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哥倫布跨越大西洋到達美洲,當他們啟程時,他們連自己往何處去都不知道。與達.伽馬、哥倫布不同的是,三寶太監鄭和遠洋航行的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早就熟悉的海上貿易路線。當葡萄牙人沿着達.伽馬開闢的路線在亞洲一些島嶼、沿海建立一個個據點、力圖控制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時,當西班牙人在1521年征服北美的阿茲特克帝國,1532年征服南美的印加帝國和葡萄牙在此前宣佈佔領巴西時,中國不僅沒有向海外擴張、佔領殖民地的野心,而且主要是為了明朝的皇帝宣揚「國威」。

          鄭和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談不上發展對外貿易,而是空前的「大撒幣」。鄭和遠航,確實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但中國老百姓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而哥倫布遠航發現了新大陸。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差距,就是鄭和與哥倫布的差距。

        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500多年前的三寶太監下西洋有四大共同點:

1,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如他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是為了宣揚「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是政治性的。現在中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主要也是政治性的,如果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用不到像中國那樣把一種「商業行為」抬得那麼高,長年累月、反反復複大肆宣傳,不得不讓東南亞、印度、西亞、歐美國家大肆防備。

2,對外貿易不尊重經濟規律,到處「大撒幣」,用金錢討好「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統治者,效果適得其反。

3,哥倫布的探索精神,在500多年前的三寶太監鄭和身上沒有,在今天「海上絲綢之路」中也看不到。

4,三寶太監鄭和的「海上絲綢之路」,轟轟烈烈近三十年,就銷聲匿跡;今天由於把貿易政治化,如果繼續按現在政治方式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同樣會造成「不可持續」。

義大利耶穌會會士利瑪竇曾在1582年至1610年間居住中國,這正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海外殖民的時代。利瑪竇認為,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中國不好戰、不尚侵略他國的原因。

中國不好戰、不對外擴張,當然無可非議,但不能為了宣揚中國「國威」而到處「大撒幣」,這不僅損害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發展對外貿易,要走「非政治化」的道路,不要再把一些不適當的政治口號強加於中國對外貿易頭上。

转载:香港《苹果日报》2018-7-28


7/27/2018

张凯律师:都在一条船上


张凯律师

编者注: 原帖已被删除。
2010年春天,我和十几位律师、记者一起研讨山西 毒 疫 苗事件。
我把研讨会记录放在我的博客里,第二天,文章被删,为了表示抗议,我把这个事记录在了博客里。
之后,律师和记者分头行动,一系列维权过程我都写在博客里,但文章很快被外星人劫持了。
那一年,我见了很多当事人,他们的孩子在打完疫苗之后,有的忽然抽搐,有的死了……。

6/08/2018

戊戌的脉动——中国道统与清国、民国、党国的历史演变 (修改版)

作者: 吴称谋


Image result for 戊戌变法120,中国
四个戊戌的脉动

内容提要:

本文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1838、1898、1958、2018四个戊戌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变革,以及它们之间的哲学逻辑、内在关联和社会后果。1838年的戊戌禁烟,引发了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引发了辛亥革命;1958年戊戌公社,引发了改革开放;2018年戊戌修宪,必将引发酝酿已久的宪政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