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2025

八九民运三十六周年大辩论(二)—— 斩草除根与见好就收




从4月23日日,赵紫阳去朝鲜访问开始,顽固派就已经开始悄然采取行动了。比如更换赵紫阳家门口的岗位,切断电话线等通讯设备,这已经是一场己巳政变。可以认为,那时胜负就已定。赵紫阳既缺乏远见,也无韬略,还意气用事,赌气撂挑子。最后酿成屠杀悲剧,他是要负一定历史责任的。后来,他遭到软禁,也是他的斗争能力太差而大意失策,自己咎由自取。海外民运纪念胡耀邦是应该,纪念赵紫阳是搞错了对象。

顽固派的目的就是要斩草除根,赵紫阳等改革派是草,学生是根。在邓小平看来,只有下毒手斩草除根才有可能保二十年太平。隔代指定接班人也是二十年时间,那时这般老家伙都死了。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有人披露当时的历史细节,在赵紫阳是否决定访问朝鲜前,老谋深算的邓故意放出诱饵对赵说,访问回来后,让你当军委主席。邓就怕赵不去朝鲜,故意把出访,当作一个条件。一旦赵决定去,就上了邓的当了。

纵使当时见好就收的愿望实现,在邓小平斩草除根的策略面前,也是必败无疑。除非邓小平,李鹏,杨尚昆都没有了实权。无论如何,那时学生应该让步,不要逼它们狗急跳墙,造成以卵击石的悲惨结局。不逼对方入死角,结局就不会如此惨烈。八九民运,学生只是棋子,只能充当催化中共党内分裂的作用,较量的主角是在中南海。

赵紫阳在胡耀邦逝世,学生上街之后,就要先下手为强,掌握住中央警卫团的指挥权,必要时候把老家伙们隔离起来,那场运动才有胜算。戊戌变法也是一样,光绪与慈禧是主角,康梁等书生是配角。袁世凯告密,荣禄再告密,慈禧就发动了幸酉政变。戊戌变法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军人支持。

见好就收隔岸观火事后诸葛亮式的纸上谈兵,也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在邓小平那种老奸巨猾,玩了一辈子权术的人面前,是小儿科的把戏伎俩。有人拿西方学者来支持这种观点,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政治文化,他们是一些中西文化食而不化的书生,都是在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在中共政权下搞政治斗争,往往就是一锤子买卖的事。胜利者一方,哪里会让失败者一方,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而自己甘愿失败的呢?36年过去,如果还是停留在过去浅层次的反思,陷入见好就收的僵化思维之中,谈再多也没用,反而不利于出现真知灼见的新观点和新视角。

中共把自己的百年史总是粉饰成伟光正。共产党人自己学习的,也多半是虚假历史。所以包括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总书记在内,都不了解真正的中共史,都没有能够从真实历史中汲取到有益的经验教训。

过去百年,如果周恩来、朱德等人有超前眼光和民族大义,在中共建政之后就不应该一再支持有帝王思想的毛泽东。一旦毛搞独裁,包括中共高层在内,中国人谁都没有好日子过。最后,中国搞成党天下,差点演变成家天下,周朱林刘等人是有罪责的,自己也都没有好结果。这些都是蠢人,民族的罪人。

如果真懂斗争的残酷性,赵紫阳就不会大意失策,关键时刻就不会去朝鲜;江胡都是草根官僚,他们千不该万不该选太子党习近平上台,而应该选同样草根出身的李克强、汪洋、胡春华等人。如果习近平真懂历史,就不会冒然提出-----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的说法。

遗憾在于,历史一再出错,都是是源于几代政客的自私愚蠢。

最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心中没有道,没有老天,没有上帝,所以他们心中没有敬畏,没有百姓,没有天下为公的大义。中共政客只有党天下的私欲,没有民天下追求。

政坛影帝温家宝后来自保,当上了国务院总理。他也没有和胡锦涛联手,实实在在推动政治改革,只是沽名钓誉地偶尔喊几嗓子。刘晓波就是在胡温主政期间被抓被判刑的。

毫不客气地说,不敢像刘晓波那样,见好就上,(在刘晓波眼里,那是好)回国投身运动的第一线,而是见坏就收(在多数人眼里,那是坏),所以临阵退缩,在太平洋对岸大谈特谈见好就收,何尝不是自私猥琐呢?

 

张裕分享一段他与刘晓波的对话,非常经典。可以流传后世,成为教科书的素材。

内容如下:

笔者:大致看了一下,原则上当然不错。虽然看得出这个文本为避免当局过分反弹已有相当节制,但就具体内容来看,我觉得还是大大超出当局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对他们只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那还有民间交流争取更大共识的意义,但问题就是当局不可能让这类文本传开,而且很大可能还要抓你们这些牵头的发起人,重判几个,杀猴儆鸡,产生寒蝉效应,甚至还可能大规模打压,使可能再次放松的趋势转向更收紧,恐怕发表这个文本反而得不偿失了吧?

晓波:奥运开始后,当局考虑国际影响已经相对开放和宽松了些,现在还没有重新收紧,我见外国记者比过去要容易些,因此我们打算在129日私下找几个外国大媒体记者开个新闻发布会,这样舆论很快就会传开,当局如果要抓我们,舆论反弹只会更大,对他们更是得不偿失,他们没那么傻吧?

没有汲取八九六四的教训。当年完全可以不流血杀人,结束学潮,清理广场。邓小平不知道杀人的后果,国内外影响,历史的评价和地位吗?为何还要干?那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舆论,更不在乎外国人指手画脚。哪怕明天就下地狱,今天也要把坏事做绝

笔者:他们就是真犯傻了又怎么样呢?比如你曾对国保说当局不让我回国是犯傻,他们怎么又会不再犯傻抓你重判呢?毕竟再大的舆论反弹主要在海外,对国内并不能产生什么正面影响,(对,高见)且不说寒蝉效应,即使打压能让民间产生更大的反抗,也只会遭到更大的镇压,而这个文本上的关键要求,哪一项也不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实现。你前些天说,警方答应考虑恢复让笔会举行颁奖会,你们现在等于把要求增加和提高了百倍,那么当局反弹的结果至少很可能使笔会颁奖会没戏了。

晓波:笔会颁奖会相比起来影响太小,我们要顾全大局,不能因小失大。(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笔者:因小不失大也可以吧?能不能先等等看,笔会是否真能恢复在北京开颁奖会,然后再决定何时发表更好吧?

晓波:问题是笔会颁奖只会让在元旦前后作为新年聚餐,而这个文本需要至迟在1210日发出,我不好让会外朋友都等到笔会活动后再说吧?

笔者:那你能不牵联署这个头吗?大家各自为战,分进合击,比还没有行动就“胜利大会师”更实在吧?否则被一网打尽,笔会活动也泡汤了。

晓波:我本来也是不想太管这事的,只想主要把《民主中国》网刊办好,再责无旁贷帮帮笔会就行了,但丁老师他们说要我牵头才能放心,我才勉为其难顶上的,但现在又退到先考虑笔会的理由也太小团体主义了。

笔者:先小后大才安全,否则风险会大增。

晓波:我当然明白风险大多了,可能一发表就会抓人,你看大镇压的风险有多大?

笔者:我看风险过半,尤其你一旦被抓,很可能就是重判。

晓波:这个文本比我写的很多文章温和多了吧?

笔者:关键就在这不是一篇个人作品!当局其实不是太在乎个人言论,而更在乎串连联署者。如果你这类名人只写文章,即使比这个文本更激烈得多,风险也不会过半,但是牵头搞上百名人联署就大不相同了。不一定会抓判很多联署人,但肯定你是首当其冲,对你这类名人不会轻易抓,但一旦抓了就必重判,否则无论如何都会引起国际负面舆论,当局只是轻判就会感到得不偿失了。

晓波:那你估计会判我几年?

笔者:很可能是“煽颠罪”,刑法规定从重是五年以上,但对你恐怕是八到十年。这可参照现有的案例来预估——郑贻春判了七年,是只因文字判刑已知最高的先例,据说他主要是参与编写《九评共产党》,但他只是个写手,又是“初犯”;而在当局眼里,你们这个文本的“恶劣”程度绝不低于《九评》,而所影响的阶层更敏感得多,你作为“首犯”,又是可算已“两进宫”的“累犯”,因此只可能比他判得更重。此外,已知同罪名的还有一个八年(何德普),一个九年(李焕明)和两个十年(李旺阳和王小宁)一一他们都涉及组党,因此你很可能不至于高过十年。

晓波:嗯!有道理。不过,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笔者:我知道你有“六四情结”,不在乎进去多坐几年,以消除所谓“负疚感”,是吧?

晓波:(笑)呵呵!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