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25

铜锣湾事件十周年记

中国文字狱


        2015年,香港铜锣湾书店五名成员突遭大陆警方跨界秘密抓捕。此案件成为改变香港一国两制地位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中共改革开放由盛转衰,中国大陆与西方民主国家的经贸往来逐渐脱钩的分水岭。
        铜锣湾事件的主角,瑞典籍书商桂民海先生两次遭到抓捕并判刑,引起西方民主国家的普遍关注与欧盟议会的强烈呼吁。
        2025年10月17日,在铜锣湾事件十年之际,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Maria Malmer Stenergard)与中国外长王毅见面时,正式提出释放桂民海的政治诉求。斯蒂纳加德女士进一步在社交媒体公开呼吁,使得此事件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何曾经在香港出版的政治图书一直热卖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大陆长期封闭而诡异神秘的政治环境。中共权力暗箱操作的畸形传统,造就了香港图书市场,那种奇葩甚至异常的繁荣景象。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文字狱现象越发严重,王朝必然封闭而走向衰败。明清时期,当西方国家开启工业革命,进行环球海洋探险并人口大迁徙时,明清统治者们却愚昧地实行海禁并大搞文字狱。近五百年来,东西方文明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进行赛跑,遗憾的是,中国的方向错了,而西方的方向对了。
        未来,中国的政治越透明、司法越公正,这种奇葩的图书现象自然会随之消失。为了中国大陆的社会进步,普通民众的思想解放,笔者有感而发,特作七律一首,以劝戒时下的当政者:


《七律  · 王朝文字狱》


自古文字兴狱案,道路以目讽厉王。

成祖篡位登峰造,清风翻书臭乾康。

才恨红朝阳谋使,又悲香江铜锣荒。

千年囚禁何时解,自由言论革旧邦。




《七律 · 王朝文字狱》点评:

“文字狱”是历代统治者以言语、文章、诗文罪名来惩治知识分子的政治迫害。起于秦汉,盛于明清。此题暗含“以笔为刀,以史为镜”之意。


首联:

自古文字兴狱案,
道路以目讽厉王。

典故解析:

  • “文字兴狱案”:指历代因诗文文字被治罪之事。典型如:

    • 明代“方孝孺案”(因拒草诏、为文得罪朱棣)。

    • 清代“庄廷鑨《明史》案”、“曾静吕留良案”、“查嗣庭科举文字狱”等。

  • “道路以目”:出自《国语·周语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指人们因惧暴君而不敢言,只能以眼神传意。

  • “讽厉王”:周厉王专权滥政,禁止批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民怨四起,被国人流放。诗中以此比喻历代言禁与思想暴政的开端。

意旨:古今政权禁言如一,文狱频仍,民不敢言。


颔联:

成祖篡位登峰造,
清风翻书臭乾康。

典故解析:

  • “成祖篡位”: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侄建文帝之位,史称“篡位”。朱棣为巩固政权,大肆屠戮儒士,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开启明代文狱先河。

  • “登峰造”意为权力登峰造极,亦含“登峰造极”的反讽语气。

  • “清风翻书臭乾康”:

    • “清风”指清朝。“清朝(清风)不识字,为何乱翻书?” 既表面上写“风吹书页”,又暗指“清朝官吏愚昧无知、滥施文字狱”。

    • “翻书”暗指清人反覆诠释文字以治罪,如“庄廷鑨案”因书稿致祸。

    • “乾康”即乾隆与康熙两朝,表面“清明盛世”,实则“臭”于思想禁锢,文狱最烈。

意旨:明清两代文狱尤烈,思想被钳,文字成罪。


颈联:

才恨红朝阳谋使,
又悲香江铜锣荒。

典故解析:

  • “红朝”指当代共产党政权,“阳谋使”语出毛泽东所谓“阳谋”,意为公开的政治操控手段。诗中以“红朝阳谋使”讽刺政治利用意识形态迫害知识分子、钳制言论(可联想“反右”、“文革”、“文字狱式”审查等)。

  • “香江”即香港。

  • “铜锣”典出香港中环“铜锣湾”,亦为自由言论、抗议集会象征地。

  • “荒”有“寂寞”“荒凉”之意,暗喻言论自由的消逝、香港精神的衰微。

意旨:从古至今,言禁未解,今日亦复如是;才子蒙冤,香江沉默。


尾联:

千年囚禁何时解,
自由言论革旧邦。

典故解析:

  • “千年囚禁”:借指思想与言论被压抑的漫长历史——从“防民之口”到“思想改造”,延绵千载。

  • “何时解”:质问与期待之语,发出自由呼声。

  • “自由言论”:启蒙思想核心概念。

  • “革旧邦”:既有“更新旧制度”之义,也隐含“以自由取代暴政”的理想。

意旨:诗人以古讽今,呼唤言论自由,祈望打破历史循环,革除旧制。


总体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镜,从周厉王起笔,经明成祖清乾康,至当代红朝、香港时局,贯穿三千年言禁之史。
语气沉郁、笔锋峭厉,寓古讽今,承杜甫《石壕吏》之史识,具陈寅恪式独立精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