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儒朱熹传 |
吴称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世称朱子。因其注解《太极》,融周敦颐之义理、再集二程理学之思想,而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因其编定《四书》,上承孔孟之道统、下启陆王心学之理论,而被后世尊为“孔孟朱王”。
据考证,朱姓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姜姓分支朱襄氏。关于朱氏得姓始祖,史上传说不一,或谓尧帝之子丹朱为祁姓朱氏始祖,或谓商朝宗室子期、子启为宋姓朱氏之祖。因夏商周史料断层,如今朱氏渊源难考。
依谱载,婺源朱氏一世祖为茶院公朱瓌,其先祖为江苏吴郡人。唐末,避黄巢之乱,朱瓌迁居徽州,逐渐繁衍成族。朱熹为婺源朱瓌世系第九世孙。其父朱松,进士出身,曾任尤溪县尉;其母祝氏,出自富贾豪门,外祖父祝确,曾富甲一方,因方腊之乱,家业被焚毁。祝确独女五娘,嫁入建州朱氏,为朱熹之母。
万古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朱氏祖宅坐落于婺源一处地脉口。绝佳的风水宝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丰润的天地能量滋润世代朱家。或许是上天的考验和安排,祝氏入朱门后,连生二子皆夭折,悲痛之下向上苍祷告,祈求天神麒麟送子。经历失败之后,天恩终于赐临,秉天地之造化,集两家之福德,才有朱熹的降生。
朱熹聪慧绝伦。刚会说话时,其父指天告之:“此乃天也。”朱熹问:“天之上何物?”其父甚感惊讶,认定此子非凡,将来必成大器。四岁,朱松指天再示:“此乃日!”朱熹问:“日依何处?”朱松答:“悬于天。”朱熹追问:“天依何处?”朱松无言,默然窃喜。
六岁时,朱熹戏于沙地,用指自画八卦。启蒙入学,读《孝经》,竟在书上写道:“若不这样做,就不是人!”其性情之端正,天资之聪颖,慧根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据史记载,其右眼角外,有黑痣七颗,排列似北斗。民间传闻,朱熹乃天星下凡,大儒转世。
十岁励志“圣贤之学”,每日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据朱熹回忆:“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立志要做圣人,后来教育学生时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十三岁丧父,其父临终将子托付于刘子羽等人。十八岁乡贡,以策论佛教之禅宗学说而被录取。主考官蔡兹对人说:“我录取一名后生,三次答卷,均谋划社稷宏图,将来必是非凡人物!”
1148年春,朱熹完婚,娶刘勉之独女刘清四为妻。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榜第五甲,勅赐进士出身。刘勉之无子,视朱熹如己出,对其悉心培养。刘勉之与胡宪同为理学家,是二程学说的重要传承人,朱熹、吕祖谦都是二人的得意门生。
二十一岁,朱熹步入仕途,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二十八岁,朱熹拜道学家、散文家李侗为师。李侗师承理学家程颢、程颐,二程是著名理学家、易学家周敦颐的弟子。因朱熹学识渊源深厚,汇聚名家研究成果,从而完好继承了二程的“洛学”正统,为理学与心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九岁(1169年),其母过世,朱熹建“寒泉精舍”,守墓尽孝六年,思想趋于完臻,著述作品颇丰。期间有“寒泉会友”、“鹅湖论道”,朱熹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刘清之等人进行持久的学术辩论与研讨。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主体;二陆则主张,“心”与“理”同一,“心”同时统贯主体与客体。
四十九岁(1179年),朱熹经山野樵夫指引,寻得白鹿洞书院旧址,随后上奏朝廷,申请重建书院。朱熹自任院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请皇帝勅额,赐御书等。此后,置办学田产业,资助穷困学子,订立《白鹿洞书院教规》。此教规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办学的纲领,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创之文献。
五十二岁(1182年),编著完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称为“四书”。朱熹将《四书》定为儒学士子修身的准则,进而完整构建理学思想体系。《四书》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之本,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
六十四岁(1194年),朱熹任职潭州(今长沙),重修岳麓书院。他经常以官学身份,亲自开堂授课,使岳麓书院跻身南宋四大书院之列。同年,入朝任职,奉诏宣讲《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纲目之道。他力图匡正君德,防止君权滥用,限制皇室特权,此举触怒权贵,任职仅46日,即遭罢免。
六十六岁(1196年),朱熹迎来人生寒冬,他被诬陷为“伪学魁首”。由于朱熹等众多理学、道学人士强调,天理乃地理和人理之本源。依据理学精义,人人唯尊天理,势必危及皇权,削弱皇帝威严。
因此,南宋朝廷掀起一场对理学评判、道学清算的运动。朱熹名列黑名单第五位,而落职罢官禁学。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顿时朱子门人,或流放,或下狱。
虚龄七十一岁(1200年),庚申年二月初八,朱熹在画像上作绝笔题词:“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可见,光阴紧迫,使命弥艰,世道险恶。然其志未衰,其愿愈增,其道甚远。
临终前一天,朱熹尽最后一丝气力,仍在修订《四书》。他期待《四书》的正宗道统发扬光大,将来能匡正中华文运与道脉。后世果然,《周易本义》与《四书》的思想与道统,被元明清三朝尊奉为官方哲学。
公元1200庚申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在残酷的“庆元党禁”运动中,伴随遗憾与使命,背负六大罪名,在家中辞世,享年七十有一。因朱熹德高望重,朝廷害怕其影响,阻止聚众悼念,拖延殡葬日期。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送行者仍近千人之众。
公元1208年,学术冤案平反,朝廷追封朱熹,赐谥号“文公”;1127年,宋理宗又追封其为“徽国公”;1241年,朱熹被尊奉为儒学“十二哲人”之一,塑像位列大成殿,享祀于曲阜孔庙。朱熹著有一千二百多首诗作,还撰有各类文稿及书法作品等,均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艺术成就。
在思想理论方面,朱熹认为太极即理,其本体即天理之道。他强调“格物致知”方能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朱熹认为,若放弃道的追求,而醉心于器物,则会舍本逐末,心无法回归本源。
两千年皇权之下,天子独尊上帝,实行信仰垄断,导致历代士大夫们,对“道”与“天” 的认识,对“理”与“心”的探究,一直未能突破物性范畴,始终徘徊在神性殿堂之外。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虽极为昌盛,却始终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精英群体,没有引发社会层面的宗教改革,也没能进一步升华为更普世、更深入人心的神学体系。这是中国传统国学的局限,也是东方文化的缺憾。
宋明时代,以朱熹为杰出代表,包括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张栻、陆九龄、陆九渊、王阳明等一大批士大夫,为探寻中华道统与信仰根源,做出了巨大努力与无畏抗争。理学的本质是对神学的渴望,理学升华才能进入神学领域。在“皇权登天、人权落地”的制度结构中,士大夫们仍希望在“天理”中构建普世的价值体系,然而他们屡遭打击迫害,使得这些探索没能实现根本性突破,始终止步于哲学层面,而未能进入宗教层面。
朱熹一世,为学而生,为道而死,为弘教育,鞠躬尽瘁,殚精竭力。朱子承河洛之大道,集理学之大成,弘天理之大纲,开心学之渊源,思想光耀千秋,哲理继往开来。
有偈云:
天外是否存一物,指空问日挂何处?
皇权禁锢蔽真相,学术认知难破悟。
物性神性二次论,天地人理一脉注;
心灵究竟源哪里,上帝之道乃始处。